注重古典规范与技法的元代书法批评
元明两代的书法理论,在整个书法批评史上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低潮,还是高潮,就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因为盛极必衰,不可能永远是高潮,而低潮时期也可能孕育着未来的高潮。我们也发现元明时代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基本也处于同步状态,比较典型的就是整个元代,无论书法和书论都处于一种 “复古”的时期。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讨论中我曾总结过:整个元代的书法创作处于一种矛盾状况。这种矛盾在它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的支撑点选择方面都有明显反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之间本有的时间差,其间隔越来越短,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影响、干预与反馈也越来越直接。
元代国祚较短暂,不过百年。从书法史的角度,我们可以提出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子山这样一些书法家,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整个书法史上所占据的地位不是很高,只有赵孟頫可以说是振兴了一个时代,是扭转历史导向的人物。在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史方面也可以得出一个相近的结论,即元代书论家的总体成就,作为一个时代来说并不高,但这并不排斥个别人物有杰出的贡献。在元代书坛的理论和批评方面比较著名的、对历史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批评家和理论家虽不多见,但这只是相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大师巨匠而言,就个人来说,也还是有很可观成就的。当然,元代和盛唐在总体上相比,不论是理论所处的层面、触角指向、深度都显得较为柔弱,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元代书法理论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比如像赵孟頫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录式的理论思考。
赵孟頫是一位创作家,他对理论方面的热心远远不如他在创作方面的开拓。赵孟頫在创作上立足于 “复古”主义,而不是立足于开拓和追求新的境界,所以,他的理论在总体上也势必会被投射下明显的 “复古主义”痕迹。具体而言则是反宋代的批评锋芒和反叛性格,重新沉入古典中去。既是以复古为立足点,必然会导致一种对书法理论、对书法古典传统的全面反省。我们曾经重点提到过,“复古”这个词很容易被抽象地理解成一种贬意,而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复古”在当时也许恰恰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赵孟頫的努力即是这样一种性质的表现。“复古”思潮和宗旨在总体上的统辖,势必会在具体的理论立场、方法上产生对应的影响。所以在赵孟頫的传世书论里面显示出明显的对古典无比缅怀和刻意把握的痕迹。比较典型的,是著名的 《兰亭十三跋》。《兰亭十三跋》是赵孟頫对定武兰亭本作的连续十三次题跋。当然,采用题跋形式,还是不乏士大夫的逸气,承袭了宋代崇尚意趣之风,显示出赵孟頫的优雅闲适的一面来。这一点他肯定不如那些专门的学问家,他还是一个潇洒俊逸的士大夫书家在把笔弄翰。区别仅仅在于:宋代的随笔大部分不具体,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注重个人感受,比较抽象,而元代的随笔非常具体,针对性很强,比如赵孟頫写跋就是针对 《兰亭序》这一稀世珍品。在这十三通跋文里,有的是纪游,有的是纪时,属一般遣兴之作。也有的是有思考的研究课题。比如,其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我们在读那些记叙着某一时代对 《兰亭序》的评价与看法,或观赏 《兰亭序》时有什么情景或感受文章时,会感到这些内容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都不太具有重要价值,只是表达一种当时个人的心境和感觉而已,可是从 “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这寥寥十余字的一句话中,却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句话含义丰富,足以构成一个学术命题,引起了后代人很大的争论。